世界地震工程

地震预警者王暾

 

王暾与同事一起研究讨论相关技术。

2018年,王暾在省人代会上积极建言:“我省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震预警信息应用‘最后一公里’严重不足,只有3%的地震区人口能够收到预警。”过,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中心学校内回荡着琅琅读书声。一切,皆如往常。

忽然,学校内响起了刺耳的警示音。学生们之前进行过类似演练,知道警示音响起,就意味着地震即将到来。师生们飞快冲出教学楼,跑向空旷地带。警示音越来越急促:“六秒,嘟嘟,四秒,嘟嘟,两秒……”在警示音响起16秒后,地震波“如期而至”,操场上的师生们真切感受到“天摇地动”。

此后不久,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权威消息:1月3日8时48分在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20度,东经104.86度)发生

2019年1月3日,上午8点5.3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这场被成功预警的地震被媒体广泛报道,监控镜头拍摄下的师生们在地震来临前快速撤离的镜头,更在网上疯传。

这套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的手机几乎被媒体打爆。他不厌其烦地对外解释:“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我没有能力预测地震何时发生,只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破坏地区前发出预警。”

这些年,由王暾团队发出的预警音时常响起。云南鲁甸6.5级地震,云南通级地震……电波一次次跑赢了地震波。

海归博士被质疑不懂技术

王暾是一名来自四川大竹的农家子弟,他顶着“学霸”光环,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本科在浙江大学,硕士在北京理工大学,接着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又赴美在康涅狄格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34岁的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工作。通过新闻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王暾心中一震:“能否尽可能提前发出地震预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也是那一刻,他有了回国的念头。

王暾告诉廉政瞭望记者:“有句话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形容知识分子优柔寡断。我大概属于另类,心中想的事,很快就付诸实施。”一个多月后,王暾回到成都,又去人才市场招了7个人,研发团队成立了。

在王暾的人生经历中,已不止一次展现出韧劲与干劲,为了达到目标,百折不回。他大学时回到家乡,见老家的电压不稳,电视机的效果很差,决定利用自学的电子技术,手工制造一台稳压器。很快,稳压器造出来,电视画面不再抖动,家里人特别开心。在美国留学时,碰上“9·11”恐怖袭击,美国政府对于外国留学生的签证收紧,有些人暑假回国探亲,到了开学时签证却办不下来。王暾为了不耽误学习,在美国待了6年,中途没回过一次家。

当然,进入地震预警领域,难度绝非制造稳压器可比。一开始,拥有双博士学位的他被人嘲讽为“门外汉”,一个物理学博士,缺乏地质学基础知识,居然去研究地震?

王暾认为,这样的嘲讽其实是误解了地震预警。“预测地震当然需要地质学知识,地震预警却是我的专业,主要依靠物理力学与电子技术。地震预警是在震中发生地震后,地震波传到各地之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给预警目标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

王暾以珙县地震举例,震中位于珙县,地震波传至屏山县书楼镇中心学校,大约需要几十秒。在此期间,传感器已经侦测出地震发生,并能计算出地震波到达时间,随之发出预警。

地震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以至于有人发出疑问,提前十几秒或几十秒预警,作用究竟有多大?王暾的回答是,地震预警无法避免伤害,但能减少伤害。利用这几十秒的时间,可以让低楼层的学生冲出教室,让高楼层的住户就近寻找躲避点,让高铁列车紧急刹车,让电梯平层并打开电梯门,让核电站等大型设备启动紧急预案……有团队测算过,汶川地震的地震波所产生的破裂抵达北川,耗时40余秒。如果有预警系统以及完备的应急预案,足以减少两万人的伤亡。

另一个疑问是,原理如此简单的东西,需要一个海归博士研究十几年?王暾说,在中国之前,只有墨西哥与日本拥有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原理简单,但应用却不简单。仅以传感器举例,建筑工程中的爆破或是化工厂爆炸,都会产生冲击波。传感器如何甄别它们与地震的区别,实现精准预警?既不漏报,也不误报。”

上一篇:不同场合如何有针对性地避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