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震工程

林皋院士科研硕果累累育人成就卓越

 

中科院院士林皋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和地震工程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为我国诸多重点水利工程与核电站建设解决抗震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亲历国难不弃学业,有志少年步入清华

林皋1929年1月出生在江西南昌市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邮局一名普通职员,生活虽然清贫,但林皋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拿出平日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林皋知道父母送自己读书不容易,上学后非常用功。然而1937年后,日本侵略者空袭南昌,林皋一家和很多南昌百姓一样,万般无奈之下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逃难之路,但不管多么艰苦,林皋都坚持勤奋读书不言放弃,终于在1946年一举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

1951年,林皋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1950年国家在大连市刚设立的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叫大连工学院)为尽快给祖国建设培养出人才,急需优秀师资力量。由于成绩优异,林皋被组织分配到这所高校任教。林皋接到通知的第一反应是:“国家需要第一,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于是年轻的他意气风发地来到大连,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工作不久,学校鉴于林皋的才华,经过考核,先后送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本校水能利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林皋一如既往刻苦学习,1954年以全班唯一一名优等生的骄人成绩毕业,回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开始了科研、教学生涯。

潜心科研攻坚克难,当坝体研究拓荒牛

1956年,我国要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国内第一座双曲拱坝,承担设计任务的上海设计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采用传统的坝顶溢流泄洪方式,对大坝基础冲击较大,可能影响安全,于是反复研究后提出了坝顶挑流泄洪的方案,这一方案是否可行,关键要论证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有没有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上海设计院寻访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请求承接试验工作,但都因试验难度大,被婉言拒绝了。最后设计院辗转找到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长屈伯川秉承科研要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接下了试验任务。校领导经过慎重遴选,决定将任务交给年仅27岁的林皋,有关领导找林皋谈话时,学水利应用的林皋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但更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迫切性,毫不犹豫地表态:“我一定完成任务!”领命后林皋迅速带领组建起的团队投入工作,在资料、设备、试验材料十分匮乏,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不懈奋斗,最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建成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式振动台,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结论,为拱坝挑流泄洪方案得以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技术论证。不久,这项试验研究成果在国际水利技术科学交流会上受到好评。

不到而立之年便取得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林皋很快成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青年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不断承担重任。1958年,我国要在云南地震活动区以礼河上建一座土石坝,当时我国土石坝抗震技术几乎是空白,经有关部门协调,林皋领受了土石坝抗震技术的研究任务,每天不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奔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就是扎进实验室里埋头搞试验,最终研究制定出土石坝抗震方案,施工单位采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初,林皋又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拱坝与重力坝地震响应的计算模型,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丰满大坝拟增建泄水隧洞,要完成这一工程,首先要做大药量水下岩塞爆破,怎样爆破才能确保大坝安全? 1975年,东北勘测设计院开始组织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但几年过去了,一直没研究出满意方案。1978年,设计院慕名找到林皋,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林皋知道丰满大坝建成时曾是亚洲第一大坝,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当即爽快地接受了委托。随后,他马上调阅大坝资料,奔赴实地考察,一番充分准备后开始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认真分析、计算、设计,经过数月奋战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报水电部后顺利通过审查。1979年5月,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一举成功。1985年,林皋的这项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展,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1984年,林皋加入国家城乡建设部制定我国核电抗震规范的编制工作中,担任结构组组长,带领全组专家历经8年多的调研、编撰,于1992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其间,林皋还根据国家需求,先后带领科研团队为解决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林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一篇:用行为金融学看金融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