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研究
0 绪论
自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我国的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和救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工作防御的重视和相关设备的完善,对于地震灾害的救援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当前的专业领域,包括地震的监测预报和最终发生地震后的损失评估工作,都能够做到让群众满意;特别是在救援工作中能够做到妥善安置,及时恢复,全面保障,有效规划和指挥,在历次的地震灾害的救援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日本京都大学的林春男在其毕业的博士论文中《构建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结构》提出必须要适合日本的国情,应急救援应该包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日本对地震颇有研究的学者竹中平藏、船桥洋经过多年的研究,最后写成《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一书,在书中关于灾害救援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合理的组织机构是救援工作的保障、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救援工作的基础、高端健全的灾害科技防御系统是基本条件,对其他国家的救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危机管理方面的专家,诺曼·R·奥古斯丁认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紧急应对措施,只要办法得当,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中国地震有多年研究的学者徐德诗、田义祥,也是两位在国家地震局工作多年的专家,通过回忆写成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回忆》提出要做好,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救援标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领导决策、完善的管理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理念、配合先进救援设备、坚持不断训练和实践。
1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1.1 地震应急救援
所谓的地震应急救援是遇到自然灾害和地震后,为了及时躲避危险,防止地震所带来的灾难和损害,一般由政府部门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实行紧急预案,进行抢险救援行动,主要包括地震前的预警响应和地震时的应急处置,地震后的应急预案启动和灾后重建,以及相关民情处理的问题,地震应急救援是一个完善的地震救援系统化的工作流程。
1.2 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能力的概念起源于心理学,简单的讲是一种个体处理某种事情的能力,在《辞海》里将其含义概括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所解决问题的一种特征,并将其分为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从能力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包含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进步和完善。个体的完善不必赘述,而救援组织的完善,按照系统观点来看,救援工作是一个完善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个分支机构之间,必须要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
2 毕节地区历次地震情况
2.1 震情概况
毕节市处于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地震带附近,构造相对独特,毕节市的威宁县大部分区域别确定为国家级地震重点防御区,七星关、大方、金沙、赫章为省级地震重点防御区。据统计,2010—2015 年监测记录到毕节市辖区内共发生了56 次震级地震,其中Ms1.0 以 下 共3 次,Ms1.0~Ms2.0 级 地 震 共28 次,Ms2.0~Ms3.0级地震共20 次,Ms3.0 以上5 次,未发生中强度及以上破坏性地震。
2.2 救援能力建设现状
当前毕节市的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相关的教育基地建设已经基本就绪,并得到省地震局相关检查组的审核认定,成为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基地。配合省地震局开展地震移动指挥协同系统建设,与省地震局工程防震研究院完成赫章、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等地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本监测台站堪选工作。根据贵州省地震局下达的建设任务,毕节市将建设基准站2 个、基本站5 个和一般站7 个,实现“一县一台”。根据我市地震应急工作现状,针对2012 年“9.7 彝良威宁M5.7 级地震”、2014 年“8.3 鲁甸M6.5 级地震”等应急工作中暴露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多个省、市科研项目,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和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我市地震应急工作中的信息技术、辅助决策手段不足等实际需求。
3 毕节市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3.1 典型案例
毕节市积极应对威宁“8.15”4.4 级地震,首先根据中国地震谈相关网络监测的结果,在2018 年8 月15 日,21 时28 分11秒,将会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北纬27.43°、东经104.00°)发生4.4 级的地震,整体震源的深度达到10km,贵州地震局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全面筹划和布局安排,毕节市防震减灾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队及时摆脱地震灾源地区,与毕节市防震减灾局的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展开相关的救援工作,作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援。本次地震总体上破坏轻微,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考察对比,石门乡营坪村相对破坏较重,为本次地震宏观震中。震后10h 共记录到共记录到发生余震总数为43 次,其中1.0~1.9 级10 次,2.0~2.9 级1 次,最大余震为8 月15 日21 时29 分的2.8 级地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