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建
应对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议题。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灾害,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最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预警是源头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关键环节。”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说,当前灾害预警及响应方面存在预警技术的准确性、时效性亟待提升,灾害预警的应用范围、传递渠道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以及预警与预案的联动不够等问题。
“灾害预警是科学工程、社会工程,也是政府主导的责任工程,兼具科学性、公共安全性、商业性的属性。”王暾表示,综合以上因素,为了提升中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议推动灾害预警更好地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安装在汶川的多灾种预警监测设备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推动政府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提升灾害预警技术、共建灾害预警网络,提升灾害预警和应急能力。比如,加强对社会力量(包括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参与预警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预警技术水平;推动各灾种预警网建设主体,即各灾害主管部门的融合,如在监测端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的监测传感器数据整合利用;推动探索政府与科技企业协同(PPP)共建灾害预警网,减少建设运维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实现集约化、共享化、标准化。
另一方面,他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中小学、社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和重大工程全面应用灾害预警,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在全国先行先试建设一批多灾种预警示范县、市,加速落地灾害预警科技成果,推动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是灾害预警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为此他提出,应建立面向千万乃至亿级用户的秒级、分钟级响应的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渠道,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多渠道靶向发布体系。
“在多灾种预警技术与服务领域,四川正在先行先试。”王暾表示,今年8月,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汶川县人民政府已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启动汶川多灾种预警示范项目,依托多灾种预警示范项目的实施,在汶川建立起涵盖“天-空-地-地下”近30种数据源,覆盖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在内的多灾种预警系统。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2010年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的大陆地震预警网2015年已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已成功预警64次破坏性地震。
另一方面,王暾也注意到,十几年前中国的灾害预警技术和服务多以吸收国外科技和管理形式为主,但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中国已有越来越多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服务于全球其他国家。
“中国的自主科技创新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进行的,特别是在防灾减灾领域。”他表示,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在大力进行自然灾害预警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多灾种预警服务领域,中国已走在了全球多灾种预警科技创新的第一梯队,并且率先进行落地应用。不仅服务于中国的城市,未来也将服务于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篇章。
风险社会的应急管理也是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的重点议题。
今年10月18日至20日,以“大变局下的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将在湖南长沙举行,旨在探讨应对全球经济风险和结构性问题,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也将为风险社会的应急管理这一时代课题贡献亚洲智慧、亚洲方案。(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田野
下一篇:没有了